
“偷菜”、“斗地主”、打麻将、聊天、看视频……这些网上娱乐活动让人心情放松。但是,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上班期间,前来政府部门办事的群众会作何感想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干部整天混日子,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庸、懒、散”现象。“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过日子”成了某些“庸官”的生存法则。
“庸、懒、散”现象遭到民众诟病,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正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例如湖北省武汉市就开展了“治庸问责”活动。
在不少人心目中,庸懒散不过是个作风问题,顶多是个纪律问题,和犯罪扯不上边。但是,武汉市工商局原副局长熊俊因滥用职权被判刑成为“治庸问责”的反面典型(本刊9月11日曾报道)却告诉我们:庸懒散离渎职犯罪并不远。
庸懒散和渎职犯罪有时仅一步之遥
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迟到早退、擅离职守、串岗闲聊,这些庸懒散行为在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曲新久教授看来,离渎职犯罪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庸懒散和渎职犯罪很远,也很近。”曲新久说,“很远,是指庸懒散行为如果没有产生不良后果和重大社会影响,可能就没人追究。很近,是指庸懒散行为如果导致严重后果,比如说造成5万元以上经济损失,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当事干部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事情就这么简单。”
“老百姓对党政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印象最差的就是庸懒散。”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学教授杨小军表示,“现在发生的矛盾纠纷,包括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少都是因为老百姓的诉求没人管。这些诉求起初大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因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互推诿、久拖不决,或者是形式上解决、实质上不解决,最后小事拖成了大事,乃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过日子”,这的确是某些部门“庸官”的生存法则。近日,随着武汉市工商局原副局长熊俊因渎职犯罪被问责,庸懒散问题成了当下舆论关注的热点。
2008年初,时任武汉市工商局武昌分局局长的熊俊,在收取他人好处后,擅自决定在国有划拨机关办公用地上违法建设“工商苑”商住楼,并于2011年1月擅自对外销售获得卖房款480余万元。今年8月10日,熊俊因犯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零六个月。
了解到,2011年初,武汉市在干部队伍中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出了问题无人负责,以及存在得过且过、不思上进、不求进取的精神状态,从而改善发展软环境。当年4月10日,《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规定被诫勉谈话或受到通报批评的,当年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治庸问责”一年间,武汉共有812名公务员被问责,其中局级干部16人,处级干部149人。熊俊便是武汉市“治庸问责”第一案的主角之一。
近年来,中国多地都掀起了“治庸问责风暴”。除了湖北,山西、湖南、江西等地,也出台了不同的治庸举措,向庸官懒政开刀。如从2010年8月开始至11月底,山西省开展“严肃工作纪律、狠刹不良风气”专项检查行动,一批“享乐官员”因上班期间吃喝玩乐被查处;一批“权力寻租官员”因吃拿卡要被问责。据统计,共有421名官员被处分,30名官员被摘“乌纱帽”。2011年4月,湖南省出台《关于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理办法》,问责“懒政”行为,并规定严重者将免职。
对官员渎职未达到零容忍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因发生三鹿奶粉事件被记过处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官员升职。虽然他的复出和升职符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但是,公众依然表示质疑和不满。
“这说明管理层与公众对干部渎职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罗猛表示。
按照法律规定,庸懒散行为必须造成一定的危害才构成犯罪。“他的庸懒散跟造成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有很好的证据去证明,这很难。”罗猛说,“而且,很多干部在工作上造成不良后果后会找出各种理由、借口去推脱责任。而整个社会尤其是政府管理层面,对干部渎职又没有达到零容忍。”
现实中,司法机关在查处渎职犯罪时,经常遇到发案单位说情或袒护干部的情形。“很多单位觉得这个人可能工作不太负责任,没有尽心履职,偶尔一次不小心犯错,这是谁都可能犯的错误。”罗猛告诉,在发生渎职犯罪案件后,问题干部所在的单位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为问题干部说情,影响案件的查处;案件查处后,他们还要求从轻处理问题干部,甚至一直留用问题干部。